融資原本對一家公司而言,是好事。然而,當一家初創(chuàng)公司,為融資而不斷融資,因燒錢而不斷融資,則會適得其反。
在外賣圈里,餓了么就是這樣一家走到危險境地的公司。2015年12月底,餓了么委身阿里的傳聞不絕于耳,然后時光流轉(zhuǎn),直到今天雙方也沒有進行官方確認,而阿里的沉默更是耐人尋味。不過無論融資成功與否,餓了么都已經(jīng)陷入一種萬劫不復的境地:成,則以張旭豪為首的管理團隊喪失控制權(quán);不成,則餓了么資金鏈斷裂,面臨崩盤危機。
不斷地融資,管理團隊正失去控制權(quán)
自2014年5月拿到大眾點評8000萬美金投資后,張旭豪的餓了么就開啟了“瘋狂融資+超級燒錢+惡性循環(huán)”之旅。
在2015年年末,餓了么就先后被傳出兩筆融資消息。其一是在11月下旬,滴滴出行完成了戰(zhàn)略入股餓了么的協(xié)議簽署和股權(quán)交割。
而另外一個融資傳聞發(fā)生在12月底,傳阿里12.5億美元投資餓了么成第一大股東。
一旦阿里吃進餓了么屬實,那么,通過不斷地融資,以張旭豪為主的餓了么管理團隊所占有的股份將被瘋狂稀釋。按照媒體的說法,阿里巴巴投資餓了么12.5億美元成第一大股東,加上之前的滴滴投資,餓了么的創(chuàng)始團隊所持公司股份將不足10%,實際上已經(jīng)喪失了對公司的控制權(quán)。
這不能不說是餓了么這家初創(chuàng)公司以及張旭豪本人最大的悲哀。當自己創(chuàng)建起來的公司由于不斷的融資而失去控制權(quán),這家公司就成了別人的兒子甚至孫子。在阿里60億“復活”口碑并不斷加大力度扶持之下,餓了么在阿里系的處境可想而知。
為了數(shù)字而不惜失去誠信
實際上,對餓了么而言,阻礙其發(fā)展的,除了不斷融資不斷稀釋股權(quán)直至喪失控制權(quán)以外,其日訂單量數(shù)據(jù)造假、默許刷單行為這一系列的不誠信之舉,更是讓餓了么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。
對外賣平臺來說,誠信乃立命之本,沒有誠信,談何食品安全?談何品牌形象?談何發(fā)展未來?
然而,餓了么似乎并不在乎惡意透支自己的誠信。
2015年下半年,多家媒體報道稱,餓了么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康嘉,在公開演講中透露,餓了么實際日訂單量為120萬至140萬單,這與餓了么此前宣傳的日訂單超200萬嚴重不符。而從餓了么事后緊急聯(lián)系媒體進行刪改來看,也從側(cè)面佐證了餓了么日訂單量數(shù)據(jù)造假的事實。
不僅如此,由于餓了么利用其不斷融資而瘋狂燒錢補貼,其甚至還催生了外賣O2O的刷單產(chǎn)業(yè)鏈的茁壯成長。
2015年9月,據(jù) IT時報報道,“記者在一位業(yè)內(nèi)人士的‘指導’下,成功在‘餓了么’平臺上完成一個首單立減的‘刷單’試驗。”
該媒體援引一位刷單圈的人士透露,“一家擁有2-3家連鎖分店的商戶,平均一天輕松刷到50單以上,按這個量算,光是補貼的收益每月就有上萬元,他見過最多的商戶一天曾刷了1200單,按照每單10元計算,一天的刷單收入就能過萬元”。
蒼蠅不叮無縫的蛋,如果不是餓了么默許刷單行為,誰又敢膽大妄為不惜觸犯法律去刷單賺補貼?
嗚呼哀哉,這一切不過是餓了么為了數(shù)字更漂亮而“惹的禍”。
而這也反映出餓了么在管理上存在諸多漏洞,以張旭豪為首的管理團隊在餓了么擴張的過程中,其管理能力并沒有相應跟上節(jié)奏。
而一旦阿里入主餓了么,必然會對張旭豪整個管理團隊極度不滿意,無論是從策略、品牌還是其他管理角度上,都會存在種種疑慮。因此,不難預見的是,阿里很有可能會將餓了么現(xiàn)在的管理團隊連根拔掉。這在阿里收購歷史上并不是沒有先例,此前的高德地圖被阿里收編后,其原有管理團隊的結(jié)局就是如此。而存在訂單數(shù)據(jù)造假、默許刷單行為等不誠信“前科”的餓了么管理團隊極有可能會在阿里入主后狼狽出局。